我国第一台移动CT脑卒中救护车
世界卒中日,李天晓带领团队为患者义诊
5台神经介入手术全球直播
移动CT脑卒中救护车车上即可为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核心提示丨拥有全国第一台移动CT脑卒中救护车;创下没入院即溶栓的纪录;多项创新介入手术全球直播……这,就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向全省患者递交的一份答卷。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脑卒中患者尽早识别、尽早治疗。”河南省人民医院中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李天晓说。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抱团救人9大科室132名专家随时待命
“89岁男性,高血压,冠心病史,呼之不应1小时,NIHSS评分18分,无凝视,能睁眼,右侧肢体瘫痪。”
“核磁显示:颈动脉起始狭窄,进而闭塞+栓塞。”
“家属同意上台!”
“3号导管室准备好了!”
“从下往上一直修,颈动脉开口和三叉口通了,下面处理M2!”
……
“荥阳有一后循环缺血患者正准备转诊。”
“导管室已准备好!”
“荥阳后循环急性梗塞患者,各监护室均没有床,感谢院总值班领导帮忙协调,最终在心外ICU找到床位,手术顺利结束后转入。”
……
“患者男性,58岁,言语不清伴左下肢无力1小时,CT排除出血,正在溶栓。”
“血管开通,病人预后不错!”“团队齐心协力的结果!”
……
每天,“滴滴”的消息声,会不时在微信群里响起,当这种声音发生在夜里时,会显得格外短促而急切。
记者看到,群里医生们发出的每一条消息都很简短,直达核心,而每一位专家的意见也直击重点,没有任何多余废话。
这个微信群的名字叫“河南省医脑卒中绿色通道工作群”,群里成员共有132名专家,来自该院急救、介入脑血管病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检验科等9个领域。
“每一个脑卒中患者的抢救都是团队合力的结果,很幸运,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十分尽职尽责。”李天晓说。
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朱良付主任是这个群的群主,也是群里24小时都会发言的一位,几乎每位脑卒中患者送达医院,他都会提出自己的诊疗意见。
为了随时监控群里信息,他专门将这个群置顶。
“当初建立这个群的目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以方便最快地救助患者。”朱良付说,从目前来看,当初的目的已经达到,从病人入院接诊、到检查,再到手术,每一个环节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绿色通道 空地网络一体化、溶栓取栓一条龙
众所周知,脑血管病是我国第一疾病死因。脑卒中抢救贵在争分夺秒!脑梗死溶栓需要在4.5小时内实施,取栓需要在6小时内进行,溶栓和取栓越早,疗效越好。世界各国都在想尽办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快速转诊和救治能力!
为了保证脑卒中患者到院后的快速、全面、高效救治和康复,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各地区医院一直关注和致力于卒中中心的建设。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中指出,脑卒中中心必须拥有静脉溶栓能力且需在基础设施、人员配置、诊断技术、治疗技术、监测、随访、教学科研等多方面达标;鼓励将挂号首诊、血液检查、影像科检查、内科用药、多学科会诊、外科手术等7~9个环节全部打通,建立绿色通道,从而提高诊治效率。
2015年,河南省人民医院成为我国首批十五家“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之一。
2017年2月5日,省人民医院院长顾建钦牵头,在该院内,将9个科室全部打通,打造了“溶栓取栓一条龙”的脑卒中绿色通道,能够24小时全天候同时抢救2个以上的急诊缺血性卒中患者。
由于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上的突出表现,该院被国家脑防委授予“示范基地医院”荣誉称号。
此外,快速、高效的“空地互联网一体化”紧急救援网络可覆盖到全省,脑卒中专门抢救热线0371-87160963、15515920120全天候24小时开通。
更值得一提的是,省人民医院还承担了对基层医院急救医生、社区医生及群众开展相关培训等工作,并在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速脑卒中救治的新模型。
国内率先“移动医院”跟着脑卒中患者走
院内通道做得快捷而顺畅,这时,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们将目光投向了院前。
“院内通道很通畅,可是院前急救也很重要呀。”李天晓说,基于这种考虑,今年7月底,省人民医院出巨资引进了我国首个“移动卒中单元”——移动CT脑卒中救护车。
“移动卒中单元”由急救车、移动CT、移动实验室、远程医疗设备和工作人员五部分组成,当脑卒中患者被抬上车的那一刻,争分夺秒的救治就展开了,相当于一所“移动医院”。
当确定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并符合溶栓条件后,可立即在车内溶栓,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最大程度挽救患者大脑。
80岁的徐大爷就是第一个受益者。徐大爷家住郑州市,今年8月1日下午2点40分,在家中睡完午觉后突然无法举起左臂,家人连忙拨打120寻求帮助。
3点整,移动CT脑卒中救护车抵达现场。
根据FAST中风快速识别法,随车的朱良付主任确定徐大爷为脑卒中,但是要辨别卒中类型,确定治疗方法,还需CT扫描。
3点03分,随行的CT技师张凯、单腾飞开始给徐大爷进行脑部扫描。
3点06分,仅3分钟,朱良付主任便根据即刻获得的徐大爷的脑部CT,排除了脑出血和占位的可能,准确判断出他为缺血性脑卒中,注射溶栓类药物便可有效救治,这时,先进的车载床旁检测设备也在1分钟内检测出患者的血细胞和血小板数值正常。
3点07分,医护人员将溶栓药注射进病人体内,随后将老人送至省医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做进一步治疗。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规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到达急诊至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DNT)要小于60分钟,而省人民医院的这次出诊直接将溶栓治疗提前至入院前,这不仅创造了中国脑卒中救治的新纪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DNT(急性脑梗死患者进入到静脉溶栓时间),进入零时代。
而在2小时20分钟后,老人已经能平稳举起四肢,脸上绽放笑容。
李天晓说,救治脑卒中患者,医院的抢救速度必须“分秒必争”,在移动CT脑卒中救护车的帮助下,医务人员“提速”就诊过程,把治疗关口前移,将“医院”送到患者身边,实现边“走”边诊治。
全球直播多项创新介入手术引得同行惊叹
10月28日13时30分,河南省人民医院导管室,5台神经介入手术正式开始。正对着手术团队的摄像头,记录下整个过程,并向全球直播。
世界各地的几万名医生,在不同的视频终端,观看他们的演示。
这是第十七届东方脑血管介入治疗大会的环节之一,主会场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
“东方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神经介入领域的学术会议,今年参会代表3000余人。它是神经介入高手们向往的殿堂,国际知名的脑血管病专家都以能参加这样的盛会为荣。
会议中最精彩也最受瞩目的无疑是手术现场直播示范,通过“互联网+”技术,现场参会代表实时观看高难度的手术演示,并做点评交流。
此次特别安排了5家医院的神经介入精英,进行各类高难度神经介入手术直播示范,他们分别来自土耳其卡拉帕萨医学院、日本神户医疗中心总医院、长海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
5台手术顺利结束,这期间,手术团队的默契配合、新颖的技术方案设计、敏捷流畅的技术表现,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此次直播,不仅代表省医在神经介入手术上跻身世界前列,也将亚洲医师的手术技术分享到全世界。”李天晓说。
虽然技术已经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但在临床中,这里的每一位专家和医生并不满足。
11月30日下午4点,省人民医院急诊病区一间会议室内,一周一次的“绿色通道质控会议”正式拉开序幕。
按照既定流程,一般来说,这样的会议主要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总结这一周内接诊的脑卒中患者,分析每一位患者的抢救情况;第二个环节,则是寻找到世界上治疗脑卒中方面的一个技术或方法,一起研讨学习。
“脑卒中绿色通道的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能进步的地方还有很多。”朱良付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好消息,为了进一步压缩脑卒中患者在医院内的检查时间,省人民医院又引进了中国第一个“一站式脑卒中影像评估和血管再通手术系统”。届时,CT、磁共振和血管减影机将零距离安装于同一个手术室,绿色通道建设“手术室转运的最后瓶颈”将会随之消失,脑卒中患者将获得真正的无缝隙院内转运抢救。
“明年初这套系统将正式落户省医。”李天晓说。
推荐理由设备一流,体现的是硬实力;技术高超,反映的是软实力;专家合力,展现的是医者仁心;绿色通道,建构的则是抢救路径……
河南省人民医院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全省乃至省外无数患者的口碑。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