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大考在即 三位营养师为考生“助力”

    首页 > 健康 > 正文

    日期:2018-05-08 09:47:41    来源:大河网-大河健康报    
      高三、初三的学生学习任务重,用脑较多,且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此时,学生对营养的需求也会增多。在考前的最后一段时期,如何让孩子吃好,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为此,大河健康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师王雯、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吕沛宛、郑州市中医院营养师朱绍英,看他们会给出哪些合理建议,为广大考生“加油助力”。□见习记者 梁露露
      常见误区:
      补充营养就是多吃大鱼大肉
      “孩子这么累,应该多给孩子吃点肉,这才是补充营养。”高三学生家长王女士说。对此,朱绍英说,这样做并不科学。根据相关研究,大脑功能的强弱与食物的酸碱性有关,当人体摄取的食物达到酸碱平衡时,大脑会处于最佳功能状态。
      肉类和鱼类多含酸性物质,食用过多会造成体内酸碱失衡,使人身体疲乏、大脑活力降低、记忆力减退。
      朱绍英:补充营养六建议
      如何给考生科学补充营养,朱绍英给出了六点建议:
      【建议一】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可能会导致肠道不耐受,出现腹泻、腹胀甚至食物过敏等不适症状。
      【建议二】一日三餐要保证主食的摄入量。鱼类、肉类只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大脑思维主要依靠的是葡萄糖,只有主食才能转化为葡萄糖,这就需要保证每天摄取一定量的主食。
      【建议三】保证摄入充足的水分。以矿泉水或白开水为主,考生每天应保证饮用1500毫升~2000毫升水。充足的水分可以保证机体血液循环顺畅,及时为大脑供氧。尽量让孩子少喝咖啡、浓茶等提神饮料。
      【建议四】消除厌食感。如果考生因考前焦虑产生厌食感,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同样可以摄取一天所需的营养。家长也可以做一些略带酸味的食物,帮助增强考生食欲。
      【建议五】适当加餐。上午十点、下午四点左右,可以吃一些零食,主要以坚果、水果为主。坚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具有健脑作用。水果中含有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常吃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改善肠道功能,预防便秘,提高免疫力。
      【建议六】汤水进补要适度。用人参等给孩子煲汤的确可以补充营养,但是夏天比较燥热,若进补过于频繁,可能会导致上火。
      王雯:饮食安全三提醒
      考生不仅要重视营养,也要重视饮食安全。对此,王雯给出三点提醒。
      【提醒一】少喝或不喝冷饮。考前一段时期,天气炎热,不少考生喜欢喝冷饮来降温。对此,王雯说,冷饮易刺激肠道,引起腹泻,所以尽量少喝或不喝。
      【提醒二】减少外出吃饭的次数。考生复习考试期间,由于学习节奏较快,学习负担较重,身体抵抗力会有所下降。若吃了不洁甚至变质食品,很容易出现肠道问题,例如急性胃肠炎、菌痢等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影响复习和考试,因此要尽量减少外出吃饭的次数。家长最好亲自选购食物,为孩子制作一日三餐。烹饪过程中要注意生熟分开,食物要保持新鲜。
      【提醒三】少吃油炸食品和烤制食品。食物经高温油炸后,各种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维生素E、B族维生素等被严重破坏。
      另外,肉制品在烤制时,脂肪因高温裂解,产生的大量自由基通过热聚合反应生成的苯并芘具有致癌作用。大量摄入烤制食品,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损害,考生应少吃烤制食品。
      吕沛宛:选择保健品要慎重
      保健品的选择有讲究,不能随便吃,如果选择的保健品不恰当,不仅达不到补充营养的效果,反而会引发一系列副作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一些号称能够“补脑”“提高记忆力”的保健品,其主要成分是褪黑素、淀粉、山楂、茯苓等。据业内人士透露,长期服用褪黑素,可能会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而引发多种疾病。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已将褪黑素作为处方药严格控制。
      吕沛宛告诉记者,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各类天然食物中已经包含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只要考生们不挑食、不偏食就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不需要特意吃保健品,而且,目前保健品市场较乱,不排除有假冒伪劣产品存在的可能性。另外,很多孩子以前没有接触过保健品,如果突然吃,很可能会出现腹泻、心慌、胃痛甚至过敏等反应,所以,不建议考前给孩子吃保健品。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考前严加防范 不让易感疾病“找上门”
    上一篇:考前焦虑来袭 心理专家传授化解办法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