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中二年级学生,每天上课下课都在学习,一个学期下来成绩不升反降,从此沉迷于游戏,不愿上学。
一个女孩从小学习成绩优秀,出国留学后仍是学霸,但在出国的第二年却突然自杀,遗书上写着“别救我”。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隐性厌学的表现。”河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郭建新副主任医师指出,人们一般都认为孩子厌学就是不爱学习了,其实这只是显性厌学的表现。和显性厌学相比,隐性厌学更值得家长关注。有些孩子看起来学习积极,但学习动机存在问题,比如对成功寄予过高的期望等,孩子和家人都不曾觉察,但日积月累,孩子就可能突然爆发出显性厌学的表现。
警惕外部条件
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需要。每个孩子天生就拥有自己学习的内在动力。
然而,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比如家长总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过分强调刻苦学习的重要性、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等,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就可能转化为外在的学习动机。虽然从表面上看,孩子仍然在很用心地学习,但事实上他已经处于隐性厌学的状态,其学习状态的好坏非常依赖于外部条件,一旦外部条件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就会出现显性厌学问题。
家长应做到:
上下有情、主辅明确、生克有度
如何避免外部条件影响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郭建新指出,家长应做到上下有情、主辅明确、生克有度。
上下有情就是不要让上下之礼伤害家长与孩子的亲爱之情。家长要尊重孩子,与孩子站在同一水平视角看问题,听孩子把话说完。要接纳孩子,冷静看待孩子身上的不足,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足。要关注孩子的优点,给孩子积极正面的暗示,不揠苗助长,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让孩子有自主感。
主辅明确就是孩子是他自己的君主,孩子的事一定要给他自主选择的权利,父母能做的就是向孩子提供建议和帮助,不包办代替,不喧宾夺主。
生克有度就是希望孩子积极去做的事,及时给予帮助和反馈,让孩子感觉到他能胜任自己所做的事。如果孩子感觉自己不能胜任,就不要强迫他去做。
家长这样做
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家长不仅不能伤害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还要学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1.让孩子参与约定和协商,孩子会感觉自己被人尊重,也能体会到自主感。
2.给孩子提建议的机会。
3.当孩子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愿意超越自己,同时希望获得一个更大的奖励时,家长应支持。
4.多用描述性语言鼓励孩子。例如:“我第一次看到你作文里用妈妈和孩子比喻地球和月亮,很生动。”
5.尽量避免操控性语气,如:遇到孩子早上不起床,上幼儿园可能会迟到的情况,家长可以这么说:“你早点起床,准时到幼儿园,妈妈能更早一点买菜做饭。这样多出来的时间,妈妈晚上可以给你多讲一个故事!”不要这么说:“如果你起早点,准时到幼儿园,妈妈晚上就多给你讲一个故事。如果迟到,妈妈一个故事都不给你讲了!”
6.让孩子表述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会更有成就感。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