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大因素易造成肥胖
饮食是最主要因素
郑州市中医院营养科医师朱绍英告诉记者,肥胖是因为个体摄取的热量高于身体消耗的热量导致的,而造成热量摄取及消耗不平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诸如先天性遗传、神经系统、药物、内分泌代谢、营养状态、心理因素、运动、生活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比较常见的因素有五种,包括:饮食因素、运动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
●饮食因素(能量摄入过多)不良饮食习惯及饮食质量是造成肥胖的最主要因素。如喜爱进食含糖、油脂、热量高的食物,嗜好零食以及经常大量饮用啤酒等,往往容易引起肥胖。
●运动因素(消耗减少)现代社会中,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及家务劳动工具的智能化,人们的体力活动大为减少,能量的供给超过了身体的需要,使能量供给与消耗失衡,也常会引起肥胖。
●遗传因素有肥胖症家族史的人,常可发现父母肥胖,患者本人及其同胞兄弟姐妹也肥胖,且常伴有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他们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即喜欢进食较多的脂肪或糖类。这类人往往自幼形体较胖,具有代代遗传性肥胖的倾向。
●精神因素不正常的暴饮暴食常常是发泄空虚、愤怒和悲伤等情绪的方法之一,患者通常无法控制自己进食过程中的情绪,这类肥胖患者通常不易维持体重或减重。
●内分泌因素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脂肪合成过剩,可引起肥胖。
四大饮食认知误区让人“越减越肥”
减肥的方式有很多,应长期坚持,不可急于求成。有很多人减肥时进入了认知误区,导致越减越肥。
【认知误区一】
吃得越少瘦得越快。不少人认为,只要减少了进食量,身体就没有办法摄取足够的热量,只能够消耗身体里原有的热量,这样就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了,其实不然。如果吃得过少,会导致体内的电解质失衡,身体会出现水肿,看起来会更胖。另外,通过节食减肥,减掉的大部分是水分和肌肉,脂肪并未减少,反弹的可能性很大。
【认知误区二】
不吃正餐才能瘦。一些人不吃正餐,认为正餐能量太高,于是就用水果来充饥,一次吃500克,甚至1000克至1500克。还有一些女性常吃些点心、蛋糕,冲杯麦乳精或吃块巧克力等零食作为正餐。结果不但不能减肥,反而增肥。
【认知误区三】
不吃含淀粉类的食物才能瘦。淀粉是一种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每克淀粉或蛋白质中含4卡路里的热量。以克为单位进行比较的话,淀粉并不比蛋白质更容易让人发胖。
【认知误区四】
吃大量蛋白质可以瘦。有人认为多吃蛋白质不会长肥肉,所以每天就吃大量的鸡蛋、瘦肉等高蛋白质食物。事实上,如果蛋白质摄入过多,人体就会把多余的蛋白质转换成热量,转变成脂肪储存起来,所以,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
医学减重饮食模式+运动减肥更科学
朱绍英说,减肥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控制的基础,但对于重度肥胖者,还需要进行药物或外科手术。●科学饮食
控制总能量摄入是减肥的基石,减少食物摄入量比增加运动量更能达到减重结果。医学减重饮食模式一般可采用轻断食模式、低能量平衡膳食模式和低能量高蛋白膳食模式。
轻断食模式,也称为间歇式断食模式,一般采用5+2模式,即一周五天相对正常饮食,另外两天则摄取正常饮食的四分之一能量(女性约500卡路里、男性约600卡路里)的膳食模式。
低能量平衡膳食模式,是指在限制能量的同时保证基本营养需求的膳食模式,其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例应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一般是指在目标量的基础上减去500卡路里左右。
低能量高蛋白膳食模式,是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总能量的20%~24%,但不超过总能量的30%的膳食模式。
在日常饮食中要做到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占三分之一;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增加运动
增加能量消耗是最科学的减肥方法,减肥者通过一定的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运动,可消耗身体多余的脂肪,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减肥的目的。
有氧运动作为降低内脏脂肪的核心运动,可以增加心血管适应能力;消耗能量、控制体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预防骨质疏松。常见的有氧运动有收腹快走、慢跑、游泳、骑单车、爬山、跳健身操、打球等。
抗阻力运动对减轻体重更有效。抗阻力运动可以增加肌肉重量和力量、塑造体形;改善心血管和血糖水平;延缓运动功能丧失,预防跌倒。常见的抗阻力运动有哑铃、杠铃操、仰卧起坐、深蹲、平板支撑、弹力带等。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