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早期筛查、早期合理治疗 孩子完全可以保住正常视力

    首页 > 健康 > 正文

    日期:2018-02-08 17:20:51    来源:大河网-大河健康报    

    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黎晓新
      □记者 刘永生 王方方 文图
      日前,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举办的一次眼底病研讨会上,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黎晓新介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可以避免的,只要通过筛查早期发现,并在早期合理治疗,孩子完全可以保留正常的视力。
      黎晓新是著名眼科专家,获得过国际眼科理事会授予的“金苹果奖”,2012年被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她在国内被封为“眼科四把刀”之首,在国际上享有“玻切女王”的美誉。作为我国现代玻璃体手术开拓者之一,她让上万患者获得光明,被患者誉为“光明使者”。
      黎晓新在儿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是公认的先驱。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专家,她走过了20多年艰辛的科研之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或与高氧环境有关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身上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吸氧是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尤其与突然停止高浓度给氧有关。
      众所周知,小胎龄及低出生体重儿的肺部发育往往不成熟,需要更多的辅助呼吸,包括临时吸氧和高浓度给氧。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在抢救早产儿与危重新生儿的过程中,用氧已成为常规手段。虽然这使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由此造成盲童的数量逐渐增多。
      这主要是因为高浓度氧疗可使视网膜血管收缩,造成视网膜组织处于缺氧状态,从而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因子,刺激视网膜组织产生新生血管,进而促使增生的新生血管膜收缩,形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另外,氧疗时,氧自由基产生增多,会加重视网膜组织的损害。因此,临床上对小胎龄及低出生体重儿应尽量避免反复供吸高浓度氧。
      悲剧可避免,治疗不能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5期。1~4期病变,患儿无异常表现,不易被家长察觉,常延误治疗;3~4期病变仅数周时间,病情发展迅速;如果患儿的病变进展至4期,视力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入5期后,手术的成功率低,仅能使患儿保存光感或较低的视力。所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有一个“时间窗”,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窗”,孩子将永远不会再获得正常视力。
      黎晓新院士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可以避免的,只要通过筛查早期发现,并在早期合理治疗,孩子完全可以保留正常的视力。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速度特别快,延误治疗可导致孩子失明。”
      黎晓新建议,应对出生体重<2000克或出生孕周<32周的低体重儿和早产儿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其周边视网膜血管化。首次检查应在孩子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确诊病变后,应尽可能让孩子在72小时内接受治疗。如果所在医院无治疗条件,要迅速转诊。
      帮宝宝留住光明
      需要多方合作
      黎晓新院士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需要眼科、儿科、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等多方合作。
      1990年,黎晓新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综合防治研究,历时19年,先后三次在北京及云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筛查工作,并与北京市多家医院合作建立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网络,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模式、干预措施。
      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推广,北京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20.3%下降至2005年的10.8%。这带来的社会效益是难以估算的。
      黎晓新指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范围可扩展至新生儿,这对于发现一些新生儿病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宝宝肚大不都是“婴儿肥” 当心暗藏肿瘤
    上一篇:孕期口腔卫生差 恐影响胎儿牙齿发育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